特色市集,让市民生活有“滋味” 世界热推荐

2023-07-03 21:10:14 来源:保山日报

市集,作为文化社交功能与烟火气的“场”,在经济整体亟待复苏的当下,成为汇聚人气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市集,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情趣与态度,给市民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滋味”。

板桥青龙街  范南丹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逛花街去。”这是今年端午节听到的最亲切的召唤。6月22日,保山人迎来了“阔别”3年的端阳花市。开街当天,仅隆阳区游客接待量就达36.6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64亿元——可观的数据背后,是人们对花街的热情与向往。其实,除了花街这样的大型市集,近年来,保山板桥青龙街、三馆夜市等新兴市集上,也不乏摩肩接踵的景象。市集,作为文化社交功能与烟火气的“场”,在经济整体亟待复苏的当下,成为汇聚人气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市集,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情趣与态度,给市民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滋味”。

百年花街

保山市集的“第一品牌”

在保山,最大最有名的市集非端阳花街莫属。“花街”是保山人对端阳节的代名词,“赶花街”是保山人骨子里的热爱。

夜市烧烤 傅华平 摄

说到保山人对花街的情结,首先要追溯保山花街的历史:保山(永昌)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在公元前四、五世纪从这里前往缅甸和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即已形成。随着包括官兵、学士、商贾等在内的移民迁入,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栽花接木技术,加之当地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为花卉树木栽种在当地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明代末期,保山民间园艺水平已达较高程度,在张志淳等士绅文人的带动下,渐形成端午期间赏花会友的习俗。徐霞客到保山时曾做了这样的记录:“春时,群花竞放,凭高望之,满城皆花如锦如云,极为佳丽。”然彼时“花街”还尚未真正成“市”,直至清咸丰末年保山遭兵乱,平息后,瘟疫泛滥的城市亟须“入药”,时值端阳,四乡藉民入城聚市,药花皆多畅销,渐渐形成每逢端阳节花木药材盈市的局面。因说“赶药街”不雅不吉,遂改称“赶花街”,从此约定俗成、口碑相传,沿袭至今。

到了近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花街规模逐渐壮大,集合了本土丰富多样的药材和其他物产,形成街头巷尾花、草、药材、鸟、鱼、灯、小吃、土特产等竞相举市的“盛况”,也由一开始的民间自发举办发展到后来的政府主办。在与时俱进的变迁中,保山花街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也被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内涵,博得了“云南省第一民间展会”的美誉,在扩大对外交流、展示城市形象、助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花街先后以“花市搭台,经贸唱戏,广交朋友,促进开放,弘扬传统,振兴保山”为方针的“经贸洽谈和商品展销会”“探访丝绸古道千年文化,展现西部兰城物华天宝”为主题的商贸旅游交流发展大会等形式呈现。

青龙街老字号店铺 傅华平 摄

可以说,政府的大力引领,民众上下齐心的配合与共同维护,成为推动保山端阳花市活动越来越繁荣的根本原因与动力。透过一个个展点展区,人们在花街上就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搏”。

开放的商业空间,多元的感官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保山人的节庆娱乐生活。在一次次端阳花市的成功举办中,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认识保山、走进保山,并通过包括赏花、逛街、自驾体验等活动,深入了解保山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风情。

今年的花街,不仅延续了国际商贸文化展销会,还融入了汉营走马古镇咖啡文化节,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分会场)文化文艺展,首届“中国·保山南红文化节”“永子杯”围棋大师赛暨全国围棋协会双人联棋赛,金鸡凤仪古街传统文化体验等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活动,从各个热门景点景区的联动中,全方位展示保山靓丽的城市形象与文化魅力。

花街,这个保山市集的百年品牌,历久弥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市集

传统文化的“温暖卖场”

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山,传统文化土壤丰厚。“花鸟市场”“农民街”“板桥青龙街”等固定文化市集及众多流动文化市集的设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日常休闲生活,也让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演绎空间。

花街展区 范南丹 摄

“板桥青龙街”(非遗文创街区)位于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隆阳区板桥镇,是保山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市集之一。自战国时期随“西南丝绸之路”逐渐形成至今,如今的青龙街街道建筑格局依然大量保存了民国时期的风格,一些传统商业店铺、历史遗迹都较好地留存了下来。

青龙街是永昌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是一个至今依然活着的古镇。经历整体改造提升的“青龙街”,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让乌铜走银、永子制作、甲马木版、沙登甄子以及永昌墩绣、金鸡土陶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

作为保山文化市集的代表,“青龙街”不仅为保山广大非遗传承人和文旅企业提供了展示、展销、交流的平台,也让群众有了近距离接触物质、非物质文化的机会,以及亲手体验文创产品DIY的乐趣。

一些曾一度远离或较少出现在市民眼中的地方文化产物如今“活灵活现”地存在,并通过这样的市集亲近市民。“我喜欢带着孩子来这里。这些文化看点和活动有利于从小培养他的审美,让他接受文化熏陶并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艺术。”对于一位每两个星期就要带着孩子来一趟青龙街的母亲来说,这样的文化市集有着寓教于乐的功能。

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龙街百年老茶馆中,那些悠闲地抽着旱烟喝着茶,似乎以茶馆为家的老茶客成为人们镜头里的风景;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在青龙街非遗文创产品的漂亮小院间往返流连,临走了还不忘拎两包百年老字号“桂香楼”或“芝兰轩”的糕饼;在那家名为“逍遥艺”的画廊里,文艺人士汇聚一堂畅聊艺术、谈笑风生;旁边的酒吧里,手鼓永不停歇,唱歌的年轻人用始终饱满的情绪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他人……这就是青龙街,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街区,一个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温暖卖场”。

特色夜市

烟火中的“城市之光”

夜幕降临,在三馆广场、东山森林公园、五洲国际、吾悦广场等区域的公共空间便星星点灯一般“亮”起一个个夜市。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场面,勾勒出一个城市的生动“夜态”。

夜市并不是这些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在人们的传统认识里,夜市就是一个纯粹吃烧烤喝啤酒的地方。后疫情时代,当“夜市经济”“地摊经济”成为“热词”时,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夜市的魅力与意义。

三馆夜市 傅华平 摄

月上柳梢,夜市便开始了一天的运营:跳广场舞的大爹大妈抑或中青年首先用震天响的音乐和全身的热情为夜市热场;一些美甲、套圈、手工艺小摊点前陆陆续续汇聚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不管在夜市的哪个角落,人们似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乐趣。无论是刚下班过来放空的,还是吃过饭就近遛娃的,都有对于这样一个在华灯初上的温馨晚风中去活动、去会友、去放松、去消费的场所的需要。

“烟火味”是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的味道。在保山特色夜市中,烟火味也是一抹风景,是保山夜色中极具温度和吸引力的气息。当孩子一手牵着气球一手举着棉花糖在城市夜色中边走边吃;当跳完广场舞的老人们坐在广场的一角边凉快边看人来人往时,夜市带给人们的味道早已超越了味觉之美。

繁华的夜市总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与饮食文化共同构成了夜市的“灵魂”。采访中,一位市民告诉记者:“想起那些Q弹跳动的包浆豆腐、章鱼丸子、煎饼果子,还有最具本地味的酸萝卜、糖渣、酱粑粑、拌鸡脚就让人脚底发痒忍不住想直奔夜市……”

看市井生活之趣,品人间烟火之味,夜市在集贸易、娱乐与社交功能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小夜市里,不乏90后、00后的摊主,甜点、奶茶、鲜花、美甲、艺术品、手工DIY……他们为“夜市经济”增添了时尚元素,也吸引了更多元的受众走出家门、走进夜市。

蒋蕾

编审:李显耀

美编:范南丹

责任编辑:姜维  施媛媛  朱琳琳

推荐阅读>